形狀記憶合金產生塑性變形后,加熱到某一溫度之上,能夠回復到變形前的形狀,即具有形狀記憶效應。
廣為人知的要數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乘坐“阿波羅” 號在月球上首次留下了人類的腳印,并通過一個直徑數米的半球形天線傳輸月球和地球之間的信息。這個龐然大物般的天線就是用一種形狀記憶合金材料制成了天線。先在其轉變溫度以上按預定要求做好,然后降低溫度把它壓成一團,裝進登月艙帶上天去。放置于月球后,在陽光照射下,達到該合金的轉變溫度,天線“記”起了自己的本來面貌,變成一個半球。
記憶合金記住材料形狀的原理不同于高分子彈性物質,比如我們熟悉的橡皮圈,它恢復其形狀的原理是內部交聯和糾纏的橡膠大分子鏈的打開與分離。
而形狀記憶合金之所以具有變形恢復能力,是因為變形過程中材料內部產生的熱彈性馬氏體相變。熱彈性馬氏體相變產生的低溫相(馬氏體)在加熱時向高溫相(奧氏體)進行可逆轉變的結果。
已發現具有形狀記憶效應的合金種類很多,可以分為鎳-鈦系、銅系、鐵系合金三大類。目前已實用化的形狀記憶合金只有Ni-Ti系合金和Cu系合金。
我司于2015年推出的高質量的NI-TI 合金,目前出口至歐美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受到客戶的一致好評。